|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Vol. 40 ›› Issue (6): 237-246.doi: 10.16088/j.issn.1001-6600.2021072302
王博1, 覃芳2, 史艳财3*, 秦惠珍3, 邓丽丽3, 韦记青3
WANG Bo1, QIN Fang2, SHI Yancai3*, QIN Huizhen3, DENG Lili3, WEI Jiqing3
摘要: 为阐明喀斯特石山特有植物小花异裂菊Heteroplexis microcephala Y.L.Chen.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及差异,揭示其生态适应机制,采用土壤养分分析常规方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小花异裂菊5个典型分布地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花异裂菊根际土壤中,速效钾、全钾、pH、全氮、全磷、碱解氮、交换性钠以及交换性镁含量均高于相应的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均高于非根际土壤;2个分布地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非根际基本相同,其余3个分布地则根际明显高于非根际;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类型均为羧酸和糖类化合物,4个分布地的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率均明显高于非根际;主成分分析显示,糖类化合物是驱动小花异裂菊根际和非根际碳源代谢差异的主要碳源;冗余分析显示,全钾和交换性镁对小花异裂菊根际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模式影响呈正相关,全磷、速效磷、交换性钙与碳源利用呈负相关。本研究表明,通过分泌微生物代谢利用最广的糖类和羧酸类碳源来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整体代谢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并形成适宜自身的微生态环境是小花异裂菊适应喀斯特逆境的重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
[1] 樊晓娜, 林生, 朱承根, 等. 小花异裂菊中的萜类成分及其活性[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3): 315-322. DOI: 10.4268/cjcmm20100313. [2] 付立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 稀有濒危植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8-25. [3] 欧芷阳, 曹艳云, 谭长强, 等. 干旱胁迫对喀斯特生境蚬木幼苗光合特性及抗性生理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11): 3270-3276. DOI: 10.13292/j.1000-4890.201811.008. [4] 张国莉, 龚洵. 中国特有罂粟莲花和小花异裂菊的核型分析[J]. 云南植物研究, 2002, 24(6): 765-768. DOI: 10.3969/j.issn.2095-0845.2002.06.010. [5] 史艳财, 唐健民, 柴胜丰, 等. 广西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小花异裂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广西植物, 2017, 37(1): 9-14. DOI: 10.11931/guihaia.gxzw201504010. [6] WAGNER M R, LUNDBERG D S, DEL RIO T G, et al. Host genotype and age shape the leaf and root microbiomes of a wild perennial plant[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1): 12151. DOI: 10.1038/ncomms12151. [7] 谢秋丽, 唐玉娟, 苏厚人, 等. 不同株龄田七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5(3): 149-156. DOI: 10.16088/j.issn.1001-6600.2017.03.019. [8] OSMAN J R, DE ZELICOURT A, BISSELING T, et al. Bacterial rhizosphere biodiversity from several pioneer desert sand plants near Jizan, Saudi Arabia[J]. The Ope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Journal, 2016, 7(suppl 1: M7): 70-79. DOI: 10.3724/sp.j.1011.2012.00746. [9] 李慧, 李雪梦, 姚庆智, 等. 基于Biolog-ECO方法的两种不同草原中5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 47(9): 2947-295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00451. [10] 靳正忠, 王永东, 雷加强, 等.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环境因子的根际效应[J]. 中国沙漠, 2018, 38(4): 808-814.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17.00009. [11] XU J, HAN H F, NING T Y,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tillage and straw managemen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rop yield, and yield stability in a wheat-maize system[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9, 233: 33-40. DOI: 10.1016/j.fcr.2018.12.016. [12] 史艳财, 邹蓉, 唐健民, 等. 异裂菊属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J]. 广西植物, 2018, 38(1): 1-10. DOI: 10.1016/j.fcr.2018.12.016. [13] 王新洲, 胡忠良, 杜有新, 等. 喀斯特生态系统中乔木和灌木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多样性的比较[J]. 土壤, 2010, 42(2): 224-229. DOI: 10.13758/j.cnki.tr.2010.02.006. [14] 杨阳, 刘秉儒. 荒漠草原不同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 2015, 35(22): 7562-7570. DOI: 10.13758/j.cnki.tr.2010.02.006. [15] 陈悦, 吕光辉, 李岩. 独山子区优势草本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J]. 生态学报, 2018, 38(9): 3110-3117. DOI: 10.5846/stxb201703070382. [16] 何腾兵, 刘元生, 李天智, 等. 贵州喀斯特峡谷水保经济植物花椒土壤特性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2): 55-59. DOI: 10.13870/j.cnki.stbcxb.2000.02.013. [17] 朱菲莹, 肖姬玲, 张屹, 等.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综述[J]. 湖南农业科学, 2017(10): 112-115, 120. DOI: 10.16498/j.cnki.hnnykx.2017.010.031. [18] 顾美英, 徐万里, 马凯, 等. 不同定植年限核桃园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碳代谢功能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7): 2045-205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107.030. [19] 刘王锁, 李海泉, 何毅, 等.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与土壤交互调控的研究进展[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5): 318-32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292. [20] 彭政, 郭秀芝, 徐扬, 等. 药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9): 2023-2030. DOI: 10.19540/j.cnki.cjcmm.20200302.116. [21] 董艳, 董坤, 汤利, 等. 小麦蚕豆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与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3, 33(23): 7445-7454. DOI: 10.5846/stxb201208281214. [22] 邵丽, 谷洁, 张社奇, 等. 生物复混肥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报, 2012, 31(6): 1153-1159. DOI: 10.2174/2210289201607020070. [23] 肖时珍, 何江湖, 曾成, 等.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灰岩与白云岩发育土壤的养分含量[J].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33(6): 1247-1252. DOI: 10.16213/j.cnki.scjas.2020.6.023. [24] 吕俊, 潘洪祥, 于存. 马尾松根际溶磷细菌Paraburkholderia sp.的筛选, 鉴定及溶磷特性研究[J]. 生物技术通报, 2020, 36(9): 147-156.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0-0470. [25] 檀龙颜, 马洪娜. 植物响应钙离子胁迫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理学报, 2017, 53(7): 1150-1158. DOI: 10.13592/j.cnki.ppj.2017.0036. [26] 刘秉儒.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21, 30(2): 438-444.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21.02.0025. |
[1] | 李婷, 徐正会, 李彪, 翟奖, 韩秀, 张新民. 四川大凉山东部地区蚂蚁物种分布特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1(1): 174-191. |
[2] | 卓文花, 李丽香, 盘远方, 姜勇, 林红玲, 何雁, 方耀成, 梁士楚, 苏权. 桂林丘陵区不同坡位对灌木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因子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1(1): 192-199. |
[3] | 魏朝宇, 汪小冬, 魏秀英, 袁鸿, 姚红艳, 陈敦学. 5个棘胸蛙养殖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0(6): 206-214. |
[4] | 张小丽, 陈泽柠, 武正军. 蜥蜴与气候变化的研究热点演变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0(5): 332-341. |
[5] | 陈超, 徐正会, 张新民, 郭宁妍, 刘霞, 钱怡顺, 祁彪. 四川大凉山中部蚂蚁物种多样性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0(2): 218-230. |
[6] | 孙悦, 戴求仲, 蒋桂韬, 黄璇, 李闯, 邓萍, 孙涛. 饲粮支链氨基酸比例对28~63日龄攸县麻鸭肠道菌群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0(2): 242-250. |
[7] | 张仕艳, 谢强, 黄丽娟, 黄庆, 冯学宇, 苏华龙. 广西灵渠流域青冈栎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9(6): 162-173. |
[8] | 李爽, 刘上丽, 裴思玉, 唐绍清.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PAL研究贵州金花茶遗传多样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9(1): 128-135. |
[9] | 高辉, 刘丽娟, 方江平. 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群落沿海拔梯度变化格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6): 122-130. |
[10] | 王永琪, 秦佳双, 马姜明, 菅瑞, 潘小梅, 杨章旗, 零天旺, 李明金.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6): 131-139. |
[11] | 罗奕杏, 唐启明, 薛跃规. 广西穿洞天坑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征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5): 104-111. |
[12] | 曾卫, 龙永才, 高歌, 李万德, 胡远芳, 李雪竹, 王羽丰, 邵施苗, 罗旭. 云南古林箐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4): 113-123. |
[13] | 林建忠, 李生强, 汪国海, 施泽攀, 刘佳, 王振兴, 周岐海. 公顷网格与公里网格红外相机监测方案比较——以广西弄岗保护区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3): 92-103. |
[14] | 吴冉昕, 庾太林, 冯昌章, 马昱君, 张刚. 广西九万山迁徙鸟类多样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1): 140-148. |
[15] | 李旋菁, 李生强, 汪国海, 施泽攀, 周岐海. 广西猫儿山鸟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基于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7(2): 143-151.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gxsdzkb@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