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Vol. 38 ›› Issue (6): 131-139.doi: 10.16088/j.issn.1001-6600.2020.06.015
王永琪1,2, 秦佳双2,3, 马姜明1,2*, 菅瑞1,2, 潘小梅1,2, 杨章旗4, 零天旺5, 李明金5
WANG Yongqi1,2, QIN Jiashuang2,3, MA Jiangming1,2*, JIAN Rui1,2, PAN Xiaomei1,2, YANG Zhangqi4, LING Tianwang5, LI Mingjin5
摘要: 以广西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2012年种植)、中龄林(1999年种植)、成熟林(1986年种植)、过熟林(1960年种植)4种林龄类型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为马尾松人工林实现多目标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经营依据。结果表明: 1)共记录到4个龄级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130种,隶属48科89属;2)马尾松人工林由幼龄林近自然恢复到成熟林阶段林下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而到过熟林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3)随着林龄的增长,林下木本群落Shannon-Winner指数变化趋势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Pieolou均匀度指数与Simpson指数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4)相邻龄级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群落间的物种构成相似程度较高,不相邻龄级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群落间的物种替代率较高。
中图分类号:
[1] SHANNON C E, WEAVER W.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1. [2] 孙儒泳. 普通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 康秀琴, 魏小丛, 李颜斐, 等. 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 39(1): 100-107. [4] 陈妮, 鲁莎莎, 关兴良. 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预警时空差异及其驱动机制[J]. 生态学报, 2018, 38(20): 7326-7335. [5] 郝智如, 侯瑞萍, 张克斌, 等. 宁夏盐池县人工封育区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J]. 水土保持通报, 2014, 34(3): 257-261, 299. [6] 田红, 李文金, 张玉珍. 高寒草甸对植物多样性短期丧失的响应[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5, 50(1): 93-98. [7] 余玉洋, 周江松. 黄河中下游典型河岸带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分析[J]. 河南科技, 2016, 41 (7): 152-153. [8] 刘晓琴, 张翔, 张立锋, 等. 封育年限对高寒草甸群落组分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 36(16): 5150-5162. [9] 王金旺, 魏馨, 陈秋夏, 等. 温州沿海小型海岛植物丰富度和β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J]. 生态学报, 2017, 37(2): 523-540. [10] 盘金文, 郭其强, 余大龙, 等.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优势种径级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9, 39(4): 722-728. [11] 巢林, 洪滔, 李键, 等. 中亚热带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径级结构与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24(2): 88-96. [12] 马姜明, 吴蒙, 占婷婷, 等. 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1): 66-71. [13] 张雅君. 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学特征及其恢复状态评价研究[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8. [14] 郭敏, 薛跃规, 朱远锋, 等. 湘西洛塔禁伐恢复林木本植物群落特征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19(1): 80-85. [15] 梁士楚, 潘复静, 陆丽琴, 等. 岩溶石山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早期的植被动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7(1): 75-78. [16] 陈杰, 郭屹立, 卢训令, 等. 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J]. 生态学报, 2012, 32(10): 3021-3030. [17] 张雪妮, 吕光辉, 王庭权, 等. 荒漠区垂直河岸带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J]. 生态学报, 2015, 35(18): 5966-5974. [18] 秦晓佳, 丁贵杰.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养分的关系[J]. 浙江林业科技, 2012, 32(2): 12-17. [19] 李明军, 杜明凤, 聂朝俊. 马尾松人工林地力维护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14, 27(5): 31-36. [20]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J]. 林业资源管理, 2010, 39(1): 1-8. [21] 张雷, 覃聪颖. 杨章旗:马尾松高效培育与利用[J]. 广西林业, 2017(4): 19-20. [22] 佚名. 国家发布森林资源清查最新结果 广西森林资源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J]. 广西林业, 2010, 28(5): 12. [23] 秦佳双, 李明金, 宋尊荣, 等. 不同年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J]. 广西科学, 2019, 26(2): 245-251. [24] 李林, 魏识广, 练琚愉, 等. 亚热带不同纬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分布规律[J]. 生态学报, 2020, 40(4): 1249-1257. [25] 马姜明, 占婷婷, 莫祖英, 等. 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主要共有种生态位变化[J]. 西北植物学报, 2012, 32(12): 2530-2536. [26] 袁继池, 邱军, 蔡京勇, 等. 红椿天然群落α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7, 37(1): 16-21. [27] 陈芙蓉, 程积民, 刘伟, 等. 不同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3, 33(9): 2856-2866. [28] 朱育锋, 肖智华, 彭晚霞, 等. 广西不同龄级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特征[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 38(12): 38-44. [29] 翁昌露, 张田田, 巫东豪, 等. 古田山10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的α和β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1): 33-41. [30] 黄忠良, 孔国辉, 何道泉. 鼎湖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J]. 生态学报, 2000, 20(2): 193-198. [31] 郭连金, 徐卫红. 武夷山米槠种群结构及谱分析[J]. 植物研究, 2007, 27(3): 325-330. [32] 肖志, 安明态, 喻理飞, 等. 茂兰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J]. 南方农业, 2014, 8(18): 163-164. [33] 茹文明, 张金屯, 毕润成, 等. 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10): 1139-1142. [34] 郭全邦, 刘玉成, 李旭光. 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序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动态[J].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5): 521-524. [35] MAGURRAN A E.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 measurement[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36] 黄甫昭, 丁涛, 李先琨, 等. 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群丛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J]. 生态学报, 2016, 36(14): 4509-4517. [37] 李艳红, 李发东, 马雯. 艾比湖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生态科学, 2016, 35(3): 78-84. [38] 王国宏. 再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J]. 生物多样性, 2002, 10(1): 126-134. [39] 王震洪, 段昌群, 侯永平, 等. 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关系及其生态学意义[J].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3): 392-403. [40] 蔡艳, 吕光辉, 何学敏, 等.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与物种多样性[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 37(5): 200-210. |
[1] | 高辉, 刘丽娟, 方江平. 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群落沿海拔梯度变化格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6): 122-130. |
[2] | 宋尊荣, 秦佳双, 李明金, 马姜明, 钟凤跃, 杨章旗, 颜培栋.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分布格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1): 149-156. |
[3] | 潘小梅, 李明金, 杨章旗, 马姜明, 零天旺, 颜培栋. 广西南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7(4): 136-143.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gxsdzkb@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