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Vol. 38 ›› Issue (3): 110-116.doi: 10.16088/j.issn.1001-6600.2020.03.014
周俊妞1,2,3, 梅军林3, 马姜明1,2,3*, 张雅君3, 王海苗1,2,3, 菅瑞1,2,3
ZHOU Junniu1,2,3, MEI Junlin3, MA Jiangming1,2,3*, ZHANG Yajun3, WANG Haimiao1,2,3, JIAN Rui1,2,3
摘要: 通过研究桂林喀斯特生境砍伐干扰克隆繁殖(FICP, felling interferes clonal production)和无干扰克隆繁殖(NICP, non-interfering clonal production)2种类型的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繁殖群落,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红背山麻杆前后端水平侧根直径、分株数和地径,探讨红背山麻杆对适应喀斯特生境所表现出来的克隆繁殖特征,旨在为喀斯特石山地区的植被恢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红背山麻杆根分枝强度较弱,方向性较强,分株不密集,表现为“游击型”克隆植物。2)砍伐干扰对红背山麻杆的克隆繁殖具有促进作用。3)砍伐干扰克隆繁殖的克隆分株存活率比无干扰克隆繁殖的低,风险分摊现象比无干扰明显。4)红背山麻杆前后端水平侧根具有不对称性:在克隆分株地径小于0.2 cm时,后端水平侧根小于前端水平侧根越过临界点0.2 cm后,后端水平侧根大于前端水平侧根。
中图分类号:
[1] 王世杰, 李阳兵, 李瑞玲.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 第四纪研究, 2003, 23(6): 10-13. [2] 陈曦, 彭稳, 曹建华. 典型峰林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特征研究[J]. 科技通报, 2012, 28(2): 167-173. [3] 陈洪松, 付智勇, 张伟, 等. 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J]. 自然杂志, 2018, 40(1): 41-46. [4] 张慧玲, 丁亚丽, 陈洪松, 等. 出露基岩生境典型植物树干液流对自然降水和连续干旱的响应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4): 1117-1124. [5] 李宗发. 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区[J]. 贵州地质, 2011, 28(3): 177-181. [6] 张雅君,马姜明,苏静,等.喀斯特石山克隆生长红背山麻杆的生理响应及耐受性评价[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6(4): 151-158. [7] 李生红. 克隆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J]. 现代园艺, 2017(1): 9-10. [8] 蒋高明, 董鸣. 沿中国东北带(NECT)分布的若干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J]. 植物学报, 2000, 42(8): 855-863. [9] 朱雅娟, 叶学华, 初玉,等. 降水对鄂尔多斯高原克隆植物分布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20, 38(3): 952-963. [10]何成新, 李先琨, 唐润琴, 等. 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透视[J]. 广西植物, 2001, 21(3): 264-272. [11]张文军, 周启星, 魏巍. 克隆植物修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机制[J]. 草地学报, 2016, 24(3): 485-490. [12]董鸣. 资源异质性环境中的植物克隆生长:觅食行为[J]. 植物学报, 1996, 38(10): 828-835. [13]葛俊, 邢福. 克隆植物对种间竞争的适应策略[J].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87-596. [14]石艳, 李阳, 毛少利, 等. 植物克隆整合的生态学效应研究概述[J]. 陕西林业科技, 2015, 213(5): 76-80. [15]孙栋元, 赵成义, 王丽娟, 等. 荒漠植物构型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5): 281-287. [16]翟偲涵, 王平, 盛连喜. 竞争条件下植物功能性状的表型可塑性研究进展[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18(4): 538-546. [17]邓彭艳.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典型植物光合及水分生理特性研究[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18]梅军林, 庄枫红, 马姜明, 等. 桂林喀斯特地区克隆生长红背山麻杆种群的点格局分析[J]. 生态学报, 2017, 37(9): 3164-3171. [19]FITTER A H, STICKLAND T R. Fractal characterization of root system architecture[J]. Functional Ecology, 1992, 6(6): 632-635. [20]陈劲松, 董鸣, 于丹, 等. 不同光照条件下聚花过路黄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8): 1383-1388. [21]吕美强, 朱志红, 李英年, 等. 刈割与施肥干扰下高寒草甸植物功能性状的构建模式[J]. 植物生态学报, 2014, 38(9): 916-928. [22]张明如, 翟明普, 王学勇, 等. 火炬树克隆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特征的研究[J]. 林业科学, 2004, 40(3): 39-45. [23]张明如, 翟明普, 尹昌君, 等. 火炬树克隆分株前后端水平侧根直径不对称性分析[J]. 林业科学, 2005, 41(6): 65-71. [24]MAUN M A, LAPIERRE J. The effects of burial by sand on Ammophila breviligulata[J]. Journal of Ecology, 1984, 72(3): 827-839. [25]叶学华. 植物克隆性在生态修复中的意义: 鄂尔多斯高原赖草和沙鞭的案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06.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gxsdzkb@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