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Vol. 31 ›› Issue (3): 213-219.
• • 上一篇
胡乐宁1,2,3, 苏以荣1,2, 何寻阳1,2
HU Le-ning1,2,3, SU Yi-rong1,2, HE Xun-yang1,2
摘要: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土壤大团聚体分级特征,采用AS200机械干筛和湿筛的方法,分析不同有机碳含量的3种喀斯特典型土壤(红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的大团聚体颗粒分级情况。通过对大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质量直径(MWD)和水稳性团聚体(WSA)的分析,结果显示,平均质量直径和水稳性团聚体从大到小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壤(p<0.05)。在相似有机碳含量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的PAD值显示红壤最易被湿筛过程破坏,其次是棕色石灰土,最后是黑色石灰土,说明石灰土大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强于红壤,且石灰土抵抗因降雨引起的土壤侵蚀的能力强于红壤。可见,不同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大团聚体颗粒分级差异较大,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从大团聚体聚合角度来看,喀斯特石灰土有利于SOC的固定,土壤稳定性较强。
中图分类号:
[1] 李阳兵,魏朝富,谢德体,等.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232-234. [2] 戴全厚,刘国彬,薛,等.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水稳性团聚体演变特征及土壤养分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2):61-64. [3] 宇万太,沈善敏,张璐,等.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2287-2291. [4] GREENLAND D J.Interaction between clays and organic compounds in soils:Part Ⅰ: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lays and defined organic compounds[J].Soils and Fertilizers,1965,28:415-425. [5] 郭素萍.土壤微团聚体与土壤的能量变化[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4,9(3):257-260. [6] 王佑民,郭培才,高维森.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4,8(4):11-16. [7] 章明奎,何振立.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7,34(4):359-366. [8] 陈洪松,王克林.岩溶干旱特征及其治理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专刊):70-73. [9] YODER R E.A direct method of aggregate analysis of soils and a study of the physical nature of erosion loess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1936,28(5):337-351. [10] 罗明,周运超.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发育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4):496-500. [11] 李阳兵,谢德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J].2001,15(4):122-125. [12] PARFITT R L,YEATES G W,ROSS D J,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biota,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vailability,and pasture growth under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management[J].Applied Soil Ecology,2005,28(1):1-13. [13] 史奕,陈欣.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491-1494. [14] 章明奎,何振立.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7,6(3):198-202. [15] SIX J,ELLIOTT E T,PAUSTIAN K.Soil macroaggregate turnover and microaggregate formation:a mechanism for C sequestration under no-tillage agriculture[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0,32(14):2099-2103. [16] 龙健,江新荣,邓启琼,等.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05,42(3):419-427. [17] 董亚辉,戴全厚,邓伊晗,等.喀斯特山区退耕地水稳性团聚体演变特征及土壤养分效应[J].2010,30(2):138-141. [18] 蒋静,周运超,杜光平.石灰岩发育的乔木林下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因素[J].中国水土保持,2011,7:47-50. [19] WINSOME T,McCOLL J G.Changes in chemistry and aggregation of a California forest soil worked by the earth worm Argilophilus papillifer Eisen (Megascolecidae)[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98,30(13):1677-1687 |
[1] | 林建忠, 李生强, 汪国海, 施泽攀, 刘佳, 王振兴, 周岐海. 公顷网格与公里网格红外相机监测方案比较——以广西弄岗保护区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3): 92-103. |
[2] | 周俊妞, 梅军林, 马姜明, 张雅君, 王海苗, 菅瑞. 桂林喀斯特生境红背山麻杆克隆繁殖特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3): 110-116. |
[3] | 唐创斌, 汪国海, 施泽攀, 李生强, 黄振华, 王振兴, 周岐海.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赤腹松鼠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1): 133-139. |
[4] | 刘佳,李生强,汪国海,林建忠,肖治术,周岐海. 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7(3): 156-165. |
[5] | 张晓晓, 王苗苗, 冯书珍, 邱虎森, 盖爽爽, 赵蕾, 胡亚军, 何寻阳, 陆祖军. 岩性与植被类型对喀斯特土壤AM真菌群落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7(2): 158-167. |
[6] | 张雅君, 马姜明, 苏静, 秦佳双, 莫燕华. 喀斯特石山克隆生长红背山麻杆的生理响应及耐受性评价[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6(4): 151-158. |
[7] | 李钰慧, 陈泽柠, 黄中豪, 周岐海. 广西弄岗熊猴的雨季活动时间分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6(3): 80-86. |
[8] | 康福丽,朱国政,林钰,胡振兴,邓荫伟,冯玉能,陈胜华,陈付林,刘灵. AMF对金橘苗根围土壤酶活性及植株生长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5(1): 104-112. |
[9] | 汪国海, 施泽攀, 李生强, 周岐海.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赤麂活动模式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3(3): 117-122. |
[10] | 胡乐宁, 邓华, 吴华静, 吴道宁, 梁士楚. 筛分强度对桂东北喀斯特典型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3(3): 151-156. |
[11] | 吴茜, 黄中豪, 袁培松, 邓凤云, 周岐海. 广西弄岗黑叶猴食物的水分含量对食物选择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9(4): 117-121. |
[12] | 侯满福, 沈庆庚, 覃海宁. 贵州茂兰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9(1): 60-65. |
[13] | 陆祖军, 侯美珍, 梁士楚. 会仙湿地中心区枯水期上覆水磷酸酶活性水平分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9(1): 76-81.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gxsdzkb@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