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Vol. 41 ›› Issue (3): 182-190.doi: 10.16088/j.issn.1001-6600.2022050604
李鹏1,2, 魏文初3, 邱辉3, 杨章旗1,2*, 陈虎1,2, 邱承相3, 李远明3, 龙振云3, 吴东山1,2
LI Peng1,2, WEI Wenchu3, QIU Hui3, YANG Zhangqi1,2*, CHEN Hu1,2, QIU Chengxiang3, LI Yuanming3, LONG Zhenyun3, WU Dongshan1,2
摘要: 随着马尾松桐棉种源天然林大面积减少、选育程度提高以及遗传多样性减少,有必要开展马尾松桐棉种源优树子代生长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筛选遗传品质优良的马尾松家系和单株,为马尾松桐棉种源天然种群的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本文以74个马尾松桐棉种源优树子代半同胞家系为材料,测定其胸径、树高等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并将主坐标降维分析与遗传增益分析相结合筛选优良家系与单株。结果表明,马尾松桐棉种源各生长性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化明显且家系间差异显著(P<0.05),家系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材积(0.224 5)、胸径(0.107 5)、树高(0.091 0)。采用主坐标分析筛选出8个优良家系,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42%、0.71%、6.68%;从8个优良家系中筛选出23株优良单株,各性状遗传增益分别为5.50%、1.88%、29.15%,选择效果显著。综上,马尾松桐棉种源优树子代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选择出的优良家系和单株可为马尾松桐棉种源天然种群的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极佳的种质资料。
中图分类号: S791.248;S722
[1] 吴帆, 朱沛煌, 季孔庶. 马尾松分布格局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6(2): 196-204. [2] 张惠, 刘红影, 张宇宁, 等.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谱与叶相[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9(1): 119-127. [3] LINDGREN B D, PRESCHER F. Optimal clone number for seed orchards with tested clones[J]. Silvae Genetica, 2005, 54(116): 80-92. [4] MAHONEY W P Ⅲ, BERNSTEIN B, WOLFF J, et al. FHWA's maintenanc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project: results and recommendat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05, 1911(1): 133-142. [5] 杨章旗, 冯源恒, 谭健晖, 等. 广西马尾松高世代育种策略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 2018, 47(3): 251-256. [6] 冯源恒, 李火根, 杨章旗, 等. 广西马尾松三个优良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生长性状变异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3(6): 67-72. [7] 唐良民, 周衍斌. 马尾松主要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和选择效果分析[J]. 南方林业科学, 2020, 48(6): 29-34. [8] 季孔庶, 樊民亮, 徐立安. 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半同胞子代变异分析和家系选择[J]. 林业科学, 2005, 41(6): 46-52. [9] 杨章旗, 黄永利, 覃开展, 等. 马尾松速生良种“广西南宁市林科所马尾松初级无性系种子园种子”[J]. 林业科学, 2014, 50(3): 151. [10] 冯源恒, 杨章旗, 李火根, 等. 广西马尾松第一代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 44(6): 1-3. [11] 张明慧, 陈虎, 何长虹, 等. 马尾松改良代种子园不同家系苗期生长差异分析[J]. 广西林业科学, 2017, 46(1): 21-26. [12] 陈坦, 张振, 楚秀丽, 等. 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的花期同步性[J]. 林业科学, 2019, 55(1): 146-156. [13] 金国庆, 张振, 余启新, 等. 马尾松2个世代种子园6年生家系生长的遗传变异与增益比较[J]. 林业科学, 2019, 55(7): 57-67. [14] 张振, 余启新, 滕国新, 等. 马尾松三代选择群体生长性状变异及选择研究[J]. 植物研究, 2017, 37(2): 266-273. [15] 冯源恒, 杨章旗, 李火根, 等. 马尾松育种进程中的遗传增益与遗传多样性变化[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2(5): 196-200. [16] 陈新华, 苏沃榜, 冯源恒, 等. 马尾松优良家系入选率对遗传增益的影响[J]. 广西林业科学, 2018, 47(4): 443-446. [17] 杨雪梅, 赵杨, 朱亚艳, 等. 贵州省马尾松主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 38(5): 86-90. [18] 江香梅, 温强, 叶金山, 等. 闽楠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生态学报, 2009, 29(1): 438-444. [19] 秦晓强. 桐棉松优质种源的保护和利用措施浅析[J]. 南方农业, 2020, 14(3): 19-20. [20] 吴东山, 梁健敏, 杨章旗, 等. 20年生马尾松半同胞子代生长和产脂力遗传变异及指数选择[J]. 浙江林业科技, 2018, 38(2): 8-13. [21] 彭洋,陆跃堂,赵杨,等. 棕榈半同胞子代家系苗期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4(5): 78-84. [22] 康向阳. 林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4(3): 1-10. [23] 杜林峰, 陈勇, 柯尊发, 等. 马尾松半同胞家系子代林遗传增益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9(6): 772-777. [24] 陈庭巧, 朱亚艳, 赵杨, 等. 马尾松半同胞子代材性遗传变异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5(2): 38-43. [25] 冯源恒, 陈虎, 梁远毅, 等. 24年生马尾松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及家系选择[J]. 广西林业科学, 2016, 45(1): 1-5. [26] 胡守荣, 夏铭, 郭长英, 等. 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概况[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9(3): 72-75. [27] 艾艳, 贾楠, 王媛, 等. 多性状多位点遗传关联分析的统计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进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0(1): 1-14. [28] 冯源恒, 李火根, 杨章旗, 等. 马尾松桐棉种源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研究[J]. 广西植物, 2016, 36(11): 1275-1281,1395. [29] ASGHARI A, KARIMIZADEH R, CHINIPARDAZ R, et al. Use of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for measuring GE interactions in rain-fed durum wheat genotypes[J]. Tarim Bilimleri Dergisi, 2019, 25(1): 38-46. [30] 刘青华, 周志春, 范辉华, 等. 马尾松产脂力与生长性状的家系变异及优良家系早期选择[J].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6): 686-691. |
[1] | 黄建华, 谢春俊, 韦长江, 张挺, 肖继谋, 廖长坤, 黄鹏成, 何振, 吴立潮. 营造马尾松-桉树混交林防治松材线虫病研究进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1(3): 1-8. |
[2] | 李玉凤, 秦佳双, 马姜明, 杨章旗, 李明金, 陆绍浩, 宋尊荣.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特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9(4): 170-180. |
[3] | 张惠, 刘红影, 张宇宁, 马姜明, 莫燕华, 零天旺, 杨章旗, 李明金.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谱与叶相[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9(1): 119-127. |
[4] | 王永琪, 秦佳双, 马姜明, 菅瑞, 潘小梅, 杨章旗, 零天旺, 李明金.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6): 131-139. |
[5] | 宋尊荣, 秦佳双, 李明金, 马姜明, 钟凤跃, 杨章旗, 颜培栋.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分布格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1): 149-156. |
[6] | 潘小梅, 李明金, 杨章旗, 马姜明, 零天旺, 颜培栋. 广西南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7(4): 136-143.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gxsdzkb@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