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Vol. 39 ›› Issue (1): 119-127.doi: 10.16088/j.issn.1001-6600.2020052602
张惠1,2, 刘红影1,2, 张宇宁1,2, 马姜明1,2,3*, 莫燕华1,2, 零天旺4, 杨章旗3, 李明金4
ZHANG Hui1,2, LIU Hongying1,2 , ZHANG Yuning1,2, MA Jiangming1,2,3*, MO Yanhua1,2, LING Tianwang4, YANG Zhangqi3, LI Mingjin4
摘要: 本研究根据Raunkiaer分类系统,分析广西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和叶相的变化特征,对揭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共记录到木本植物128种,包括大高位芽植物、中高位芽植物、小高位芽植物、矮高位芽植物以及藤本高位芽植物。2)林下小高位芽植物和中高位芽植物的生活型谱总体上随着林龄的增大呈现小幅度降低的趋势,矮高位芽植物、大高位芽植物以及藤本高位芽植物的生活型谱呈现出略有升高的变化趋势。3)随着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林下常绿高位芽植物比例逐渐增大,落叶高位芽植物比例逐渐降低。4)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叶级以中型叶为主,叶相以单叶、渐尖、全缘、无毛、革质叶为主,符合南亚热带植物叶相的基本特征。其中:林下小型叶、全缘叶、复叶、革质叶、叶无毛植物的比例均随林龄增加总体呈现小幅度升高的变化趋势;中型叶、非全缘叶、单叶、纸质叶、渐尖叶植物均随林龄增加总体呈现小幅度降低的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
[1] 王伯荪. 植物群落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 刘玉国,刘长成,郭柯. 四种不同生活型植物幼苗对喀斯特生境干旱的生理生态适应性[J]. 植物生态学报,2011,35(10): 1070-1082. [3] 宋永昌. 植被生态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刘江华,李登武,刘国彬,等. 刺槐林下植被的水分生态型和生活型谱特征[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2): 95-99,112. [5] 刘兴良,何飞,樊华,等.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特性海拔梯度特征[J]. 生态学报,2013,33(22): 7148-7156. [6] 翟帅帅. 菌根化马尾松苗木根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D]. 贵阳: 贵州大学,2015. [7] 邱志军,刘鹏,刘春生,等. 金华北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及优势乔木树种更新类型[J]. 广西植物,2010,30(5): 629-635. [8] 马姜明,刘世荣,史作民,等.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评价研究综述[J]. 生态学报,2010,30(12): 3297-3303. [9] 罗应华,孙冬婧,林建勇,等.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植物自然更新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3,33(19): 6154-6162. [10] 何芳兰,徐先英,尉秋实,等. 祁连山青海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5): 1-7. [11] 顾艳红,张大红. 省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基于5省的经验数据[J]. 生态学报,2017,37(18): 6229-6239. [12] SUGA T, OHTA S, MUNESADA K,et al. Endogenous pine woodnematicidal substances in pines,Pinus massoniana,P. strobus and P. palustris[J]. Phytochemistry,1993,33(6): 1395-1401. [13] FANG X M,CHRISTENSON L M,WANG F C,et al. Pine caterpillar outbreak and stand density impacts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ynamics and their stoichiometry in Masson pine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s in subtropical China[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16,46(5): 601-609. [14] 程中倩,吴水荣,刘世荣. 我国森林天然更新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现状与展望[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10): 71-76. [15] 秦佳双,李玉凤,马姜明,等. 广西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格局[J]. 广西科学,2020,27(2): 165-174. [16] 刘凤娇,孙玉军. 林下植被生物量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11,24(2): 53-58. [17] 余倩. 不同恢复时期马尾松林群落结构动态格局及主要树种的生态适应[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 CHEN F,ZHENG H,ZHANG K,et al.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metabolic activity following conversion from native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s to exotic Eucalyptus plantations[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3,291: 65-72. [19] 秦佳双,李明金,宋尊荣,等. 不同年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J]. 广西科学,2019,26(2): 245-251. [20] 白雪娇,邓莉萍,李露露,等. 辽东山区次生林木本植物空间分布[J]. 生态学报,2015,35(1): 98-105. [21] 高贤明,陈灵芝. 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J]. 植物学报,1998,40(6): 553-559. [22] 田大伦. 马尾松和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23] 陈娟娟. 高黎贡山南北段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对比研究:兼论高黎贡山对植物分布的通道效应[D]. 昆明: 西南林学院,2008. [24] DOLPH G E,DITCHER D L. Foliar physiognomy as an aid in determining paleoclimate[J]. Palaeoontographica Abteilung B,1979,170(4/5/6): 151-172. [25] 苏文苹. 高黎贡山南段东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学比较研究[D]. 昆明: 西南林学院,2007. [26] 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横县年鉴[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 [27] 江洪. 东灵山植物群落生活型谱的比较研究[J]. 植物学报,1994,36(11): 884-894. [28] 陈小红,赵安玖,张健,等. 不同林龄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与环境特征[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7,35(2): 186-192,233. [29] 仲磊,刘菊莲,丁文勇,等. 浙江省不同演替阶段的低海拔次生林植物功能群结构的比较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41(5): 593-599,610. [30] 赵晶. 温度和光照对两种栎属植物幼苗叶形态与结构性状的影响[D]. 济南: 山东大学,2013. [31] 尧婷婷,孟婷婷,倪健,等. 新疆准噶尔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进化和环境驱动机制初探[J]. 生物多样性,2010,18(2): 188-197. [32] 王常顺,汪诗平. 植物叶片性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2015,39(2): 206-216. [33] 杨继鸿,李亚楠,卜海燕,等. 青藏高原东缘常见阔叶木本植物叶片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2019,43(10): 863-876. [34] 孙启高. 定量研究晚白垩世以来陆地生态系统演化格局和过程的新进展[J]. 生态学报,2001,21(4): 653-659. [35] 张艳艳.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生态学特征的比较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2008. [36] 董安强,曾庆文,韦强,等. 极危植物焕镛木的群落学特征及其保护[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9,17(2): 105-113. [37] 马炜梁. 植物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8] 杨会肖,曹彦斌,廖焕琴,等. 水肥胁迫对尾叶桉无性系生长及叶片变异的影响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7,25(3): 218-224. [39] 和霞,赵明旭,岩香甩,等. 云南盈江大娘山地区植物种类生活型谱及叶相分析[J]. 绿色科技,2015(1): 26-28. [40] 谢春平,方彦,方炎明. 乌冈栎群落生活型谱及叶相分析[J]. 林业实用技术,2011(3): 3-6. [41] 苏涛,星耀武,杨青松,等. 基于叶缘分析法定量重建中国始新世植物群的年均温[J]. 古生物学报,2009,48(1): 65-72. [42] 兰国玉,陈伟,陶忠良,等. 海南与西双版纳龙脑香热带雨林比较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10,30(4): 806-812. [43] 李新,田玉强,胡理乐,等. 后河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学特征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5): 353-358. [44] 黄柳菁,张嘉灵,陈红锋,等. 生态学视角下岭南古典园林植物群落的地域性特征[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32(6): 282-288,295. [45] 胡舜士. 广西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点[J]. 植物学报,1979,21(4): 362-370. [46] 贺丽,宾建,邓东周,等. 植被近自然恢复研究进展[J]. 四川林业科技,2017,38(5): 18-22. |
[1] | 王永琪, 秦佳双, 马姜明, 菅瑞, 潘小梅, 杨章旗, 零天旺, 李明金.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6): 131-139. |
[2] | 宋尊荣, 秦佳双, 李明金, 马姜明, 钟凤跃, 杨章旗, 颜培栋.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分布格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1): 149-156. |
[3] | 潘小梅, 李明金, 杨章旗, 马姜明, 零天旺, 颜培栋. 广西南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7(4): 136-143.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gxsdzkb@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