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Vol. 29 ›› Issue (1): 60-65.
侯满福1, 沈庆庚2, 覃海宁2
HOU Man-fu1, SHEN Qing-geng2, QIN Hai-ning2
摘要: 采用典型样方法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特征。主要结果有:①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但单种科单种属多,单种属占总属数的61.74%;乔木层优势种不明显,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较明显;乔木层重要值最大的种类可能并不占据优势层片,群落类型十分复杂多样;②在群落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灌木层多样性)最高不同,仅物种丰富度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都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③茂兰喀斯特森林原生性强,是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植被的典型代表。针对这类复杂多样的植被,深入研究并明确揭示其群落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可为同地带喀斯特退化环境植被恢复与人工造林的物种配置提供科学参照。
中图分类号:
[1] 周政贤,毛志忠,喻理飞,等.贵州石漠化退化土地及植被恢复模式[J].贵州科学,2002,20(1):1-6. [2] 刘仙,蒋勇军,况明生.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3):396-400. [3] 周政贤.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4] 屠玉鳞.贵州喀斯特森林的初步研究[J].中国岩溶,1989,8(4):282-290. [5] 朱守谦,魏鲁明.茂兰喀斯特森林的群落学特点[C]//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Ⅰ.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3:1-73. [6] 陈正仁.茂兰喀斯特森林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J].贵州林业科技,1996,24(4):34-37. [7] 余天虹.梵净山、荔波茂兰植物区系分析比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2):50-54. [8] 杨汉奎,程仕泽.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生物量研究[J].生态学报,1991,11(4):307-312. [9] 朱守谦,魏鲁明,陈正仁,等.茂兰喀斯特森林生物量构成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5,19(4):358-367. [10] 刘映良,薛建辉.贵州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的数量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3):23-27. [11] 刘映良,薛建辉.贵州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数量分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2):1-5. [12] 刘攀峰,杨瑞,安明态,等.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演替序列的数量分析[J].中国岩溶,2008,27(4):329-334. [13] 喻理飞,朱守谦,魏鲁明.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过程研究——自然恢复演替系列[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8,17(2):71-77. [14] 刘济明.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种子库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5):71-78. [15] 龙翠玲.不同地形部位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J].中国岩溶,2007,26(1):55-60. [16] 侯满福,蒋忠诚.茂兰喀斯特原生林不同地球化学环境的植物物种多样性[J].生态环境,2006,15(3):572-576. [17] 龙翠玲.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规律[J].山地学报,2009,27(3):278-284. [18] 龙翠玲,余世孝.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种子雨、种子库空间变异[J].云南植物研究,2007,29(3):327-332. [19] 王伯荪.植物群落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22-295. [20] 苏宗明,赵天林,黄庆昌.弄岗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报告[J].广西植物,1988(S1):185-212. [21] HOU Man-fu,LOPEZ-PUJOL J,QIN Hai-ning,et al.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for vascular plants in Southern China:Guangxi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J].Botanical Studies,2010,51:377-386. [22] 黄建辉,高贤明,马克平,等.地带性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1997,17(6):611-618. [23] 朱守谦.贵州部分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87,11(4):286-295. |
[1] | 林建忠, 李生强, 汪国海, 施泽攀, 刘佳, 王振兴, 周岐海. 公顷网格与公里网格红外相机监测方案比较——以广西弄岗保护区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3): 92-103. |
[2] | 周俊妞, 梅军林, 马姜明, 张雅君, 王海苗, 菅瑞. 桂林喀斯特生境红背山麻杆克隆繁殖特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3): 110-116. |
[3] | 唐创斌, 汪国海, 施泽攀, 李生强, 黄振华, 王振兴, 周岐海.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赤腹松鼠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1): 133-139. |
[4] | 刘佳,李生强,汪国海,林建忠,肖治术,周岐海. 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7(3): 156-165. |
[5] | 张晓晓, 王苗苗, 冯书珍, 邱虎森, 盖爽爽, 赵蕾, 胡亚军, 何寻阳, 陆祖军. 岩性与植被类型对喀斯特土壤AM真菌群落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7(2): 158-167. |
[6] | 张雅君, 马姜明, 苏静, 秦佳双, 莫燕华. 喀斯特石山克隆生长红背山麻杆的生理响应及耐受性评价[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6(4): 151-158. |
[7] | 李钰慧, 陈泽柠, 黄中豪, 周岐海. 广西弄岗熊猴的雨季活动时间分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6(3): 80-86. |
[8] | 康福丽,朱国政,林钰,胡振兴,邓荫伟,冯玉能,陈胜华,陈付林,刘灵. AMF对金橘苗根围土壤酶活性及植株生长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5(1): 104-112. |
[9] | 师瑞丹, 吴志强, 黄亮亮, 封文利, 朱召军, 丁洋, 胡祎祥. 湘江上游区桂北江段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3(4): 127-136. |
[10] | 汪国海, 施泽攀, 李生强, 周岐海.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赤麂活动模式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3(3): 117-122. |
[11] | 胡乐宁, 邓华, 吴华静, 吴道宁, 梁士楚. 筛分强度对桂东北喀斯特典型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3(3): 151-156. |
[12] | 胡乐宁, 苏以荣, 何寻阳.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大团聚体分级特征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1(3): 213-219. |
[13] | 吴茜, 黄中豪, 袁培松, 邓凤云, 周岐海. 广西弄岗黑叶猴食物的水分含量对食物选择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9(4): 117-121. |
[14] | 李高岩, 韩松霖, 梁士楚, 宛玉剑, 文泉营, 韩耀全. 漓江光倒刺鱼巴金线鱼巴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调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9(1): 66-71. |
[15] | 陆祖军, 侯美珍, 梁士楚. 会仙湿地中心区枯水期上覆水磷酸酶活性水平分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9(1): 76-81.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gxsdzkb@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