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Vol. 28 ›› Issue (4): 96-100.
陈家瑞1,2, 曹建华1, 李涛1,2, 黄艳梅1,2, 庞庭才1,2, 何媛媛1,2
CHEN Jia-rui1,2, CAO Jian-hua1, LI Tao1,2, HUANGYan-mei1,2, PANG Ting-cai1,2, HE Yuan-yuan1,2
摘要: 分别选取桂林、重庆、贵州三地的林地、耕地等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0、40、60 cm深3个土层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微生物类群进行计数,结果显示:(1)与非岩溶区相比,岩溶区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非岩溶区,真菌数量反之,且岩溶区微生物总量大于非岩溶区。(2)岩溶区土壤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夏季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4.7%,秋季达93.8%;放线菌最高夏季为33.1%,秋季为55.4%;真菌夏季最高达55.9%,秋季为4.4%。(3)微生物数量变化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性,但总体而言,夏季各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秋季,细菌数量变化趋势在不同地区存在一致性,真菌和放线菌则不明显。造成这种区别的因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理特性等。
中图分类号:
[1] 陶水龙,林启美.土壤微生物量研究方法进展[J].土壤肥料,1998,159(5):15-18. [2] JORDAN D,KREMER R J,BERGFIELD W A,et al.Evaluation of microbial methods as potential indicators ofsoil quality in historical agricultural fields[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1995,19(4):297-302. [3] 章家恩,刘文高,胡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土壤与环境,2002,11(2):140. [4] 魏媛,张金池,俞元春,等.贵州高原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6):842-848. [5] 刘仙,蒋勇军,叶明阳,等.典型岩溶槽谷区地下河水文动态响应研究——以重庆青木关地下河为例[J].中国岩溶,2009,28(2):149-154. [6] 何师意,冉景丞,袁道先,等.不同岩溶环境系统的水文和生态效应研究[J].地球学报,2001,22(3):265-270. [7] 冉景丞,何师意,曹建华,等.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土壤CO2排放量动态研究[J].贵州科学,2002,20(2):42-47. [8] 胡开辉.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55-59. [9] 陈蓓,张仁陟.免耕与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组成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634-638. [10] 陈国潮,何振立.红壤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微生物量研究[J].土壤通报,1998,29(6):276-278. [11] 沈利娜,邓新辉,蒋忠诚,等.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岩溶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广西马山弄拉峰丛洼地为例[J].中国岩溶,2007,26(4):310-314. [12] WIDDEN P.Fungal communities in soils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in northern England[J].Mycologia,1987,79(2):298-309. [13] 何寻阳,王克林,徐丽丽,等.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细菌代谢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2):2590-2596. [14] 刘会梅,张天宇.土壤真菌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2):326-330.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gxsdzkb@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