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Vol. 28 ›› Issue (2): 107-111.
戚艳磊, 苏张磊, 谷运红, 秦广雍
QI Yan-lei, SU Zhang-lei, GU Yun-hong, QIN Guang-yong
摘要: 以离子束介导转化选育到的一批有价值小麦变异系为材料,对旗叶和倒二叶的变异特点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灌水还是雨养情况下,变异材料的旗叶长、旗叶宽、倒二叶长、倒二叶宽与受体材料相比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并达显著水平;多个变异材料叶片性状的旱/水比值高于参照值,说明其叶片性状在旱、水2种情况下的表现相当,稳定性好。其中以编号4342变异系表现最为突出,叶片性状的4个指标的旱/水比值均好于参照,说明其稳定性在所有变异材料中最好。
中图分类号:
[1] 郑桂萍,李金峰,钱永德,等.农作物综合抗旱性指标的评价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109-121. [2] 栗雨勤,张文英,王有增,等.作物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及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4,8(1):58-61. [3] 余增亮.离子束生物技术引论[M].合肥:安徽农业科学出版社,1998:250-267. [4] JI Lei,LI Yi-wen,WANG Cheng-she,et al.Studies on wheat mutants inducted bynitrogen ion beam implantation[J].Acta Genetica Sinica,2005,32(11):1176-1183. [5] 黄国伟,毛培宏,金湘,等.低能离子注入介导外源DNA大分子转化的研究及应用[J].生物技术,2008,18(6):86-89. [6] 王长宪,刘静,胡淑芳,等.利用氮离子注入技术转化抗寒基因诱导常绿阔叶树变异初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1):138-140. [7] 李培睿,闫世梁,张东辉,等.氮离子注入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诱变效应研究[J].核技术,2008,31(3):193-196. [8] 姬生栋,王育水,马柯,等.离子束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4(5):6-10. [9] 黄群策.离子束介导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39(2):167-170. [10] 卫军,景建洲,宋德贵.L-精氨酸产生菌的离子束诱变育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2):97-100. [11] 苏张磊,戚艳磊,谷运红,等.离子束介导外源DNA导入小麦后代变异系有关分析[J].核技术,2009,32(10):779. [12] 柴守玺,王宗义.小麦外部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0(2):214-216. [13] 陈斗生.中国小麦育种与产业化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19-136. [14] 兰巨生,胡福顺,张景瑞.作物抗旱指数的概念和统计方法[J].华北农学报,1990,5(2):20-25. [15] 胡荣海.农作物资源的抗旱筛选技术及其应用[J].农牧情报研究,1989(1):36-41. |
[1] | 帖军, 隆娟娟, 郑禄, 牛悦, 宋衍霖. 基于SK-EfficientNet的番茄叶片病害识别模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0(4): 104-114. |
[2] | 黄芬, 朱敏洁, 卢茜, 曹建华. 不同钙环境下植物几种抗逆境指标的对比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0(4): 98-103.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gxsdzkb@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